為甚麼天氣凍會導致筋骨痛?

冬天來臨,很多人會面對筋骨僵硬,甚至肌肉和關節酸痛的情況,本來已經康復的舊患處也會開始隱隱作痛。對於關節炎患者來說,關節的軟骨組織被分解,使骨頭的神經外露,更容易受壓力刺激而產生痛楚。

跟據國際疼痛研究協會雜誌“Pain”所指,痛楚是人體應對和習慣環境(天氣)轉變的一種方法。要解決「天氣痛」的問題,我們首先要了解冬天引起的筋骨痠痛的原因,包括在生理上和生活習慣的因素。

 

筋腱勞損

天氣轉冷,大腦會指使肌肉收縮收緊以保存熱力。換句話說,肌肉的再收緊和放鬆的活動能力會因而減弱。通往肌肉的血管收縮,血液供應減少,神經也會被緊繃的組織壓迫而受刺激,產生痛楚。另一方面,肌肉硬化減少彈性,在日常動作中,因為肌肉受冷收縮拉扯着筋腱,筋腱被迫承受更大拉扯力,容易損耗受傷。

體態問題

在寒冷天氣下,我們的身體也會有體態上的改變以適應氣溫的轉變。走在寒冷的大街上,不難發現雙手插袋,肩膊縮起,後背弓起,「烏龜頸」的行人。這些姿勢有助保存體溫,但長期保持這種淺前線和前手臂線鎖於縮短(Locked long)的姿勢會導致頭夾肌,斜方肌等淺背線和後手臂線等肌肉鎖於拉長(Locked long),容易產生激痛點(Trigger point),筋膜黏連(Fascial adhesion)等情況,增加痛楚問題。

肌肉血液供應減少

通向肌肉血管收縮,使血液路徑改變,集中保存在身體的深層,減少流向肌肉的血液,以減少體溫流失。由於身體熱力主要靠血液傳遞,肌肉在冬天減少血液提供的熱力,所以會特別容易寒冷不適(也是冬天手腳冰冷的主要原因)。血液養份供應減少,也會減慢細胞代謝率,使受傷的肌肉和肌筋膜復原速度減慢,延長疼痛時長。

關節液黏稠化

人體關節由關節囊包裹,中間注滿關節液,為你的關節活動提供潤滑作用。冬天時,由於血液循環不良,關節液會減少水分供應,導致黏稠化,減弱潤滑和吸震作用。所以關節活動幅度下降,在相同關節活動中更容易受到刺激。

活動減少

室外溫度低,留在室外空間的時間更少,身體活動的時間會比平均少。在缺乏運動的情況下,血液循環減少,筋膜發炎黏連的情況會加劇,導致疼痛症狀惡化。

三種改善方法

寒冷天氣可能產生以上的影響,令疼痛加劇。如果無法增加運動量,仍然可以找到幾種在室內保持活躍,並讓身體活動起來的方法,讓您的血液流動,減少「天氣痛」發生。

拉筋

拉筋可以放鬆受凍而過於收緊的肌肉,使肌肉重拾靈活幅度,減少神經拉扯感引起的刺激。放鬆的肌肉會增加流通的血液,改善肌肉和筋腱血液供應,為關節液保充水份,也能為肌筋提供熱力和養份。拉筋也能夠拉長鎖於縮短的肌肉,喚醒鎖於拉長的肌肉,重拾正確姿勢,改善激痛點和筋膜黏連現象,避免產生肌肉代償。

熱身

起床後為你的身體先做熱身,喚醒長久未動的身軀,令肌肉和關節充血,提升柔韌度及靈活度。尤其是對於老人家,久坐之後起身前要先慢慢踢腿,屈膝幾秒,令肌肉和筋骨增加血液供應,讓身體準備行動,也能減少跌倒的機會。

保暖

在寒冷天氣要穿上足夠保暖衣物,尤其是要保護缺少血液供應的關節處(冬天愛穿短裙的女仕們要留意了!)。回家後可以以暖水袋或電熱氈熱敷有疼痛問題的關節,幫助養份在關節處傳遞,改善疼痛情況。